彭水首頁>新聞頻道>文化>
§當前位置: 彭水首頁>新聞頻道>文化

非遺傳承|鞍子酥食制作技藝

彭水日報發(fā)布時間:2021-01-1309:34:55
鞍子酥食的起源雖無詳細記載,但一直伴隨著苗族人們的生活。

中國彭水網(wǎng)(縣文化館非遺保護辦公室供稿 通訊員 冉 林 /圖)鞍子酥食的起源雖無詳細記載,但一直伴隨著苗族人們的生活。逢年過節(jié),人們都會制作酥食,作為走親訪友的禮物,或作為客人的送禮,凡逢婚慶,必定制作酥食,作為擺席的佳肴,并作為女方出嫁的陪禮,一同帶到男方。隨著改革開放,大小喜事從簡,這一習俗至上世紀末逐漸減少,至今幾乎沒有這一禮節(jié)。加上機制酥食的出現(xiàn),手工制作酥食的人越來越少。但酥食作為傳統(tǒng)美食,沒有消亡,各個鄉(xiāng)鎮(zhèn)幾乎都有手工制作者,鞍子酥食在馮佑碧等人的堅守下,仍然保留著傳統(tǒng)制作方法,傳承著酥食最傳統(tǒng)的味道,是彭水地方傳統(tǒng)美食的一種。

據(jù)縣史記:自殷商時期起,苗族先民蚩尤、驩兜、盤瓠等部落,就進入彭水開發(fā)地方產(chǎn)業(yè),從此苗族在此地定居,雖然從元朝到明末,多次“趕苗拓業(yè)”,使苗族文化受到極大的影響,但苗族先民為了躲避災難,移居大山野嶺,延續(xù)著苗族的風俗文化。



分享
相關(guān)新聞>>

彭水地名故事|諸佛崗

手機閱讀    |    返回首頁